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有没有想过:10年后保险公司可能会消失

文/ 帅勇

最近,KPCB(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,美国最大的风险基金)发布了一个金融科技的趋势报告。这个报告预测了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,报告认为“金融科技终将消失,数字货币世界已经到来”。
报告里有一个分析很有趣,关注了未来人们对银行的需求。结论可能会让银行业的大佬们感到不安:“我们需要银行服务,但我们不需要银行”。联想起最近比特币一度创下了“1比特币=13万人民币”的火爆,连俄罗斯新一届总统候选人都公开表示“若当选,将放开比特币等数字货币”……

今天,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有点不一样了。于是我在想,银行可能“不需要”了,那保险公司呢?未来我们还需要吗?

“为什么一定需要一家保险公司”

上周跟一位投资界的朋友聊天。这位朋友曾在美国桥水基金(Bridgewater Associates,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)工作过,对就是最近很火的那本书《原则》的作者Ray Dalio当CEO的那家公司。

他跟我聊起了他对保险业的理解。他认为,现在的大部分保险公司,可能未来不会存在,保险未来可能又会回到最初的形式:互助或相互保险。“因为现在的保险公司是以保险公司为中心的,而保险公司恰恰又有着巨大的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,这些成本都被分摊到用户的保费里去了;而保险恰恰又是一个最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行业,如果有足够好的技术、机制、信任和管理,为什么又一定需要一个保险公司呢?”他说。

这位朋友问我:你为什么会喜欢保险呢?

我说这可能是一种从小诞生的初衷。我很小的时候,和父母住在乡政府的宿舍里,宿舍一楼的几间屋子,开了一个农村信用社,农村信用社有一个柜台,被用作了一个保险理赔点。那时,我就常常看到很多农民伯伯大叔大妈,经常到这个保险理赔点来排队领钱。他们来的时候大多愁眉苦脸,走的时候却是开开心心的。那时我就想:这工作真好!

其实,保险那时就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,我认为这份工作会让人开心和幸福。后来上学了,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读到美国一个州的一家很小的健康保险公司的故事。这家保险公司的CEO和别人不一样,他们保险公司的每一笔赔款案件,他都坚持亲自审核,亲自签署赔款决定。然后,他还会经常做一些分析,通过这些赔付案件,对居民健康和死亡的情况进行研究,再把这些研究分享给州政府做决策和参考,推动了当地很多健康和医疗政策。这件事也一直深深刻在我心底。

我个人认为,保险业可能是金融业里最温暖的行业,是最后一个“理想国”:因为有了保险和保障,更加鼓励我们无所畏惧,更勇敢地向前探索。这是我热爱保险业的原因。

保险,因互助而起,因机构而兴

与这位朋友的聊天,回来带给了我很多思考:保险为什么而存在?保险的未来是什么?

从大航海时代起,保险就因为“人人为我、我为人人”,以互助的理念诞生并萌芽。从没有一家保险公司,以人人出点钱,建立一个互助资金池,谁发生损失了,再用这个资金池里面的钱去赔。那个时候,保险简单而美好,又是互相熟悉的人,所以欺诈骗保的行为,大概可以忽略不计。

再到后来,需要专门的人来处理这些互助的事情,慢慢地开始形成了保险公司的雏形,并一步步发展成为保险公司。保险业就从最早的大家共同出钱,分担风险的形式,变成了专门向一个机构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,风险从“互助风险池”转移到了“保险公司”,保险公司本身成为了抗风险和转移风险的主体。

但不可避免的是,只要是公司,就会有成本。保险公司庞大的团队,不小的运营和管理支出,最终都会变成必须从用户保费里支出的一部分。换句话说,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,都是每一位用户的一笔笔保费支撑和建立起来的。

不可否认,在现代保险业发展过程中,保险公司存在的价值和为之做出的努力和贡献。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工程,比如核电站、长江三峡、地铁桥梁等基础性设施,重大自然灾害,应急救援等等,保险公司都发挥了巨大的价值。但只要是硬币,就一定有另一面。在中国个人的保险,尤其是健康险中,保险的保障和覆盖其实都还是远远不够的。

通过数据就可以看出:目前我国人均保单的数量,仅为1点几,这很大一部分还是由于车险的贡献——今天中国已有54%的家庭拥有汽车。1点几的人均保单,目前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/4,欧美发达国家的1/6。记得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高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,“中国的健康保险市场,其实才刚刚开始。” 而以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算,仅仅健康险市场规模,未来保守就有10万亿。

保险最大的奢饰品是:信任

老百姓为什么不买保险?一是不敢轻易相信,二是保费太贵了。第一个原因众所周知,保险在中国的市场美誉度不太好,销售误导,理赔困难……这些一度成为了整个行业的代名词。为什么会这样,还是因为几乎整个保险公司都是“以保险公司为中心”,以销售规模和利润为中心的,为了销售获得保费收入,各种销售误导自然不可避免,而以保险公司为中心的一整套保险运营机构,总公司-省公司-市公司-分支机构-理赔赔付-代理人,层层机构都会从保费本身挤占成本和支出,保费自然降不下来。

因为名声不好导致销售困难,所以需要渠道去销售获得保费,因为需要渠道就要支出庞大的成本,庞大的成本保费降不下来需要转嫁给消费者——这就是今天保险业的一个深刻现实。看起来我们感觉是这个行业出了问题,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是这个机制和体制本身呢?信任,才是保险最大的奢饰品。

KPCB的报告说,用户表示:“我们需要银行服务,但我们不需要银行”,那我们的保险消费者会不会也是“我们需要保险保障,但我们不需要保险公司”呢?我认为这个问题,值得包括今天保险公司在内的保险参与者一起思考和探索。

因为未来,可能10年后,我们可能不需要保险公司,只要有机构为我们提供保障服务就行——如果这个机构提供的保障服务,是公平的、科学的、有机制的,那就一定会实现,而这个机构只有一个中心:那就是“以用户为中心”。

举个例子。以车险业为例,今天不少大公司部分省市的车险手续费,已经是48%、49%了。一笔车险,一半的钱进入了保险公司,一半的钱进入了渠道。保险公司为了获得这一笔业务,付出了50%的成本,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。这意味着,仅从渠道这个维度看,如果不在保险公司投保,车主的车险保费实际上只需要支付一半就够了。

那未来会不会诞生这样一家新型的保障公司(请注意不是保险公司,而是保障公司)呢:车主自愿结成互助保障联盟,大家每人每年只需交1000元钱,投入共同的风险池,车船税交强险,委托这家保障公司向保险公司正常购买。未来如果谁出险了,直接用共同风险池的钱去修车就行,如果不够了,大家再共同分摊。到年底如果还有结余,大家一起再把风险池的钱分了。

因为有专门的群体,车主们还可以选择委托专门的维修机构来提供服务,进一步降低维修的成本;而因为熟悉和互助,骗保的风险也会大幅降低。

健康保险也是一样的道理。甚至都不需要事先付费,经过观察期即可加入,有人生病经过审核大家再分摊。不愿意分摊的自动失去一切权益,如果运用区块链技术,所有人都知道谁没有分摊,那么违约的信用成本也会非常高,下次他/她再想加入,就不会那么容易了。

今天中国有很多做健康互助的公司,刚开始其实挺对的,但做着做着就进入了“公司魔咒”,又想把自己变成一家商业化的公司了:先用团购的模式圈人、然后再收购保险中介牌照卖小额保险、最后再卖广告。互助和相互的无穷魅力和关键核心:就是因为它不是一家商业化的公司,它的股东和服务者就是全体用户,它不需要向任何商业化负责。

未来世界上最大的“保险公司”,可能没有一笔风险准备金

如果说在过去由于接触不到用户,对用户的行为特征生活习惯一无所知,那么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有足够的手段,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用户。

而今天,区块链技术的“去中心化”、“多节点不可修改”、“智能合约”等实现方式,则可以更加帮助未来的“保险公司”们从技术的角度,更轻地架起一座与用户链接的桥梁:未来的“保险公司”,可能不再是一座座高楼大厦,而只是一个网络、一个账户、一封Email。未来世界上最大的“保险公司”,很可能连一笔风险准备金都没有,因为这家“保险公司”建立起来的规则和信任,可以让他们在最快时间筹集起最需要的资金。

为什么保险一定需要“前付费”?可不可以“中付费”、甚至“后付费”?为什么我一定需要先交费买一个保险的资格,而不是用我的数据、信用和链接获得一个保险资格?

其实,未来只要有足够的链接手段、参与机制、管理手段,这些都是完全可行的:你按时履约就获得保障资格,你不按时履约就失去保障资格——而你是否按时履约的整个过程都是全网公开的,不可修改的,这背后是你个人的巨大信用在做支撑和背书。

保险,这个已经存在了300年的古老行业,因为互助而生,因为机构而兴。未来,或许她可能更会因为嫁接了“科技”和“技术”的翅膀,再次因为互助和相互而伟大!

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——
2025年夏天的一天,车主小明驾车从上海前往皖南自驾游。在自动驾驶的行驶途中,小明突然收到一条推送:FS保障公司通过App发现您已经远离上海市区,已临时为您提高了您的人生意外保障保额,这条消息已经同步推送给FS系统链上的其他500000位小伙伴,其中有20000小伙伴已点赞提醒您注意安全驾驶玩得开心……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